不管是真實的食物或精神糧食我都是雜食者,有人說這片必看,我當然會找時間去看,若風評很爛,我若有時間又剛好碰到也會看,更多時候我不太聽別人怎麼說,胡亂挑個感覺還不錯的片就看了,有時是因為海報,有時是片名,甚少因為影評說不錯或 Trailer吸引去看的,我讀書聽音樂看電影,是以類似“肚子餓了附近有什麼就去吃”那樣去進行的。
對於介紹我喜歡的音樂電影與書本給朋友這件事,我曾興致勃勃,可冷水被澆多了,大家的感覺跟我的感覺不一樣,而我覺得為書本電影或音樂去進行辯論是毫無必要也毫無意義的,不如直接把這些從談資中取走,慢慢的變成一個無話可說的人,真的是有那種:“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的寂寞。
倒是在臉書上寫則不用擔心你覺得我品味低下或故作姿態,反正寫了,我們的感覺在同一個頻道上或南轅北轍,我也不會知道,你也不太會來發表,像Frank說的,我不就一個對大家愛理不理的怪懶中年。
昨晚其實想重看American Beauty,不小心看到了American Honey,開端文青色彩濃厚,竟然是用4:3的比例,這種比例一出現我就知道這導演可能是個愛找麻煩又作狀的人,因為過去半年在緩慢地學習攝影,對於色彩啊鏡頭啊這種事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看電影的運鏡角度與色彩又有些不同的感覺了,這影片就是當活動的攝影來看也可,幾乎所有鏡頭都文青(或hipster)的不的了(用文青當形容真是懶惰啊我心中文青可能跟你心中的文青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我對公路電影是毫無抵抗能力的,故事前20分鐘交代了女主角是個尋找歸屬感的邊緣少女,遇上一群可能可以帶他離開一灘死水的生活的混混後,就一直在路上了。這電影是有社會關懷的成分的,只是不在美國生活,情況是不是如電影裡描述的我說不上來,普遍上人們對“寫實”電影有個要求就是“寫實到底”,只要有些情況跟他們的認知有出入就會批評,但我看電影就是電影,現實就是現實,寫實的電影畢竟只是根據現實去創作的,當一個不知虛實的故事去看,心裡自然就有觸動。電影裡那些沒有明天地揮霍青春的少年們,那些只要有個歸屬什麼都不管的青春,那些愚蠢的自由都好美,不夠冷靜你會以為自己的青春應該就要那樣過,那一個不知生活的主題在哪裡,一路撿拾細細碎碎的快樂想要串起自己的人生的少女,你以為她早熟世故,卻又不知社會險惡,對看似善待自己的陌生人露出天真爛漫的笑,然而青春易碎,一經碰撞就會變成割傷人的碎片。
少年們跟著詐騙集團的小頭目一個一個城鎮漂泊,以半杜撰的身世激起人們的同理心,再以募款為名兜售雜誌,從而賺取微薄的金錢,小頭目以一種“家庭式”的磁場凝聚這些破碎的少年,組成一個互相牽引的星系,而女主角在劇中的名字正是Star。這女主角是吸引我一直看下去的原因(好啦戲裡一直都穿很少布的衣服),他展開笑容時的天真爛漫,表達好感的魯莽直接,還有那個倔強的唇型,我是想起些已經從我生命中消失的人,不就是那樣嗎?女主角是素人,在餐廳打一分時薪七美金的工,大學沒讀完,導演在一個海灘看見她就決定了她是不二人選,我真的是覺得選角這回事真的不簡單。
少年們兜售身世與青春的漂泊沒有因為導演認為這事不該發生而給他們一個教訓,導演也沒有藉著這樣的頹敗給他們一個不好的結果,導演只是一個跟拍的人,拍到一個程度,可能覺得兩小時多真的太長了就把Star的命運還給少年星系,把星系的結局還給公路,把想像留給觀眾,我看完上網搜才發現是女導演,難怪啊,把女生青春的荷爾蒙,迷惘與反叛拍的那麽美,當然網上資料也有說這部是得獎作品,不過,那不關我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